图① 东台风电项目海上风机。
图② 吊装特写。
图③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变流器冷却风扇电机接线。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摄
2017年9月10日凌晨1时,江苏省东台市沿海东沙沙洲东南海域。
随着4号机组风机叶片缓缓启动,鲁能集团江苏东台2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50台4兆瓦海上风机全部成功并网发电。这个有“在建难度最大”之称的海上风电项目,不仅较原计划提前110天并网发电,还创造了国内同类项目多项纪录。业界专家表示,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正式迈出了从小规模试验示范到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一步。
攻坚克难 刷新纪录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相比于日趋成熟的陆上风电,风能资源蕴藏量更丰富、开发前景更广阔的海上风电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风电场建设也出现了从陆地向近海发展的趋势。
鲁能东台2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就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代表作”之一。根据测算,该项目每年上网电量为5.28亿千瓦时,按火力发电标煤耗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70吨。
“说它是目前国内在建难度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离岸远、水流急、海床冲刷严重及台风多发等诸多困难。”鲁能江苏公司副总工程师徐纪忠告诉记者,海上施工与陆地不同,受潮汐影响明显,涨潮时需要移船运输,落潮时则需坐滩施工。为此,施工人员的作息和工作时间要根据潮位变化不断调整,有效作业时间短而零碎,因此每项工作都要紧密衔接。“甚至只差几分钟都不行,如果真要等到下一个潮位来临,整个工程进度都会受影响。”徐纪忠说。
此外,该项目的几大工程,包括海缆敷设、海上升压站平台建设、风机基础施工及风机安装、集控中心施工等均面临着极高难度的技术挑战。以海底电缆工程为例,220千伏海缆敷设历经陆上高滩区、浅滩区、深水区、沙洲区4个部分,4类海域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和船只,施工过程必须环环相扣,且每类海域每月只有一次敷设窗口期,有效作业时间短,施工难度极大。“为此,在登滩敷设时,鲁能团队创新发明了‘登滩排架’装置。我们用竹排搭建了7公里的排架,每隔2米安装一个电缆导向轮。3500个导向轮和竹排‘手拉手’托起了7公里长的海缆,以确保海缆的方向、曲度、高度符合要求。”徐纪忠说。
一次次攻克关键难题,一次次突破施工障碍,最终,该项目成功创造了海上风电产业的“四项之最”——第一,200兆瓦容量是我国目前海上风电项目中单位容量最大的项目;第二,项目场区中心离岸距离约36公里,距陆地最远;第三,项目配套的2300吨220千伏海上升压站为当前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升压站;第四,由于同时涉及陆地、滩涂、浅水、浅滩、高滩、深水等海况,该项目也被业界称为“最复杂的海上风电”。
引领行业 精益求精
鲁能东台项目的成功是我国海上风电产业不断成长壮大的缩影。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发展初期,勘测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技术创新等还不成熟,且海上风电开发涉及部门多、配套需求强、规划同步率高,极易在规划统筹、部门协作方面出现问题。因此,鲁能东台项目能够凭借自身优势高效落地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鲁能东台项目是鲁能集团的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虽然一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的目标从没变过,那就是‘打造海上风电示范标杆,引领行业发展’。”鲁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粘建军说。
如何成为海上风电项目中的标杆?鲁能东台给出的回答是两个字。
第一个字是“快”,即项目建设速度快。该项目于2016年8月份开工,当年12月份首批机组就成功并网发电,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建设新速度。
第二个字是“好”,即严格保证项目质量。一方面,项目在合作单位中优中选优,针对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施工难度大、风机性能要求高的特点,通过招标选定海上建设经验丰富的施工、监理单位及性能先进的主机设备单位;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技术、施工专题研究,会同施工单位踏勘施工海域,掌握施工区海况,并组织设计施工单位等对工程用料仔细论证,提升项目品质。
通过不间断地摸索总结,鲁能逐步掌握了高难度海上风电开发流程及工程建设前沿技术,建立起海上风电建设工程造价、安全质量、科技创新等管理标准体系,并获得了包括QC成果奖及软件著作等多达85项科技成果、9项发明专利,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了行业标准。
深入布局 多头并进
“未来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力互联,东台项目的成功将为能源远距离输送提供宝贵经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副主任沈江说。
事实上,作为国家电网的全资子公司、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的企业之一,鲁能集团在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均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短短几年间,鲁能新能源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9家分公司,新能源产业自主运营装机容量达126.25万千瓦,运营风、光电站25个,储备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累计发电量10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0万吨。
比如青海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针对风电和光伏发电不稳定、不可调的痛点,鲁能开发出以光伏、光热、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的集成技术,解决了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不平衡的问题。凭借这一突破,该项目入选国家首批23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项目。
此外,鲁能集团还努力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力争依托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筑起西北部新能源基地、东部海上风电、重点区域光电“3个发展极”,打造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3个支撑点”,努力打造新时期“一流管理、一流效益、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企业集团,成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行者。
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 通讯员 王诗艺
发布评论